rss
    0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十篇

    2024.02.05 | admin | 56次围观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篇1

      摘 要 各个高校对校内体育竞赛活动相对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没有充分的展现出体育竞赛的价值,学生参与的兴趣都很高,但是实际参赛的人数都很少,没有完全落实阳光体育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高校管理人员要明确体育竞赛的教育意义,合理的安排经费,加强校、商合作。本文将对“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现状及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 高校校内体育竞赛 现状 对策

      在2007年5月30日我国亿万学生在这一时刻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仪式,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明确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和突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这一活动的开展也对高校体育的发展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体育竞赛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的体育知识,丰富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能够培养健康的体质,目前高校的校内体育竞赛的娱乐性、健身性、教育性都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这也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学生每天坚持锻炼一个小时,并每一位学生要掌握两项基本技能的目标。

      一、“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现状

      (一)大学生对校内体育竞赛的认知现状

      通过对当地不同类型的高校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神对体育竞赛并没有整体上的了解,甚至有50%的学生对这个概念还是模糊的状态。学生一般只是知道省级大学生运动会、学校的运动会,但是都无法准确的说出这些竞赛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所以说校内体育竞赛只是单一的通过学校运动会这种传统的形式在发挥作用,一些其它形式的体育竞赛项目还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完善。在调查中还发现所有学生都认为校内体育能够强健身体,加强自己的健身意识,而有较多的男生想利用体育竞赛的平台获得很多人际交往的体验和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由此看出高校的男生比女生要重视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的功能性和教育性。

      (二)老师和学校管理者对校内体育竞赛的认识现状

      高校的老师和管理者一般都能够认识到校内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但是还有部分的管理者不是很认同体育竞赛能够让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健身意识和树立终生健身的思想。再就是高校目前的体育竞赛的管理上缺乏连续性,管理是不能脱节,不能中断的,但是现在一些高校都是依靠行政命令临时的进行管理,在管理工作上也没有及时的反馈,在任务的完成上都是仅限于书面表达上,没有在实际中贯彻落实,这也使得高校校内体育竞技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

      (三)大学生参与体育竞技的现状

      很多学生都愿意参与到活动中,但是参与的意愿和实际行动时存在矛盾的。高校一般都是每年两次田径运动会,一般很少组织其他的运动项目。学生们喜欢的足球、健美操、网球等学校一般都没有组织体育竞赛,而且一般参加竞赛都是代表班级和系部参加的,很少以个人的名义参加。所以目前学校组织的校内体育竞赛,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的。

      二、“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对策

      (一)首先高校的老师和管理者需要转变一些观念,对校内体育竞赛的功能力和价值意义有全新的认识,在思想上彻底的认可这种方式,促进校内体育竞赛能够结合各个高校的实际条件和教育特点进一步的得到发展。要通过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大力的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能够对体育竞赛有更深入的了解,加强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让学生在大学校园身心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在形式上要突破原来的竞赛项目的限制,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有不失趣味性的、健身性和娱乐性的竞赛活动。学校组织的竞赛不能只是田径运动会和一些篮球比赛,该可以普遍受到学生喜爱的足球比赛、健美操比赛等,创造一些科学有效的大众化竞赛项目。

      (三)可以尝试着将校内体育竞赛和体育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讲解一些和体育竞赛有关的方法、技巧,以及以体育竞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让体育教学能够为校内体育竞赛起到服务作用。

      (四)加大体育竞赛的拨款力度,重视校内体育竞赛的市场化运行,学校的社团和运动体育协会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可以让学校周围的商业团体获得竞赛的冠名权,然后在比赛场地入驻,学校和商业团体相互合作,创建浓厚的体育竞赛氛围。以"阳光体育工程!的实施为契机,以同一地市的高校联合,在学校和学校之间构建内容丰富的"阳光体育联赛!活动。

      三、结束语

      高校校内体育竞赛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乐趣和价值,高校要突破传统的竞赛模式,不能每年的校内体育竞赛内容都是一层不变的,要结合学生的自身兴趣爱好,发展学生喜爱的竞赛内容,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将体育竞赛作为一个平台,传播体育文化,展现学生的风采,丰富学生的校园精神生活。

      本文为塔里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从‘健康第一’的角度出发,关于塔里木大学大学生球类竞赛实施‘联赛制’的可行性研究,研究成果。批准号:TDSKZD1306。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篇2

      关键词:专业竞赛;专业教学;思路

      高职教育是一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教学内容与方法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自然也应有所区别和创新。专业竞赛促进专业教学的方法即是其中之一,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进而应用到高职教育的规划发展工作中去。

      一、专业竞赛的现状与背景

      (一)世界范围的专业竞赛。

      从全世界范围内看,高等院校的专业竞赛由来已久,早在1950年即成立的“国际职业技能训练组织(IVTO )”(后改名为“世界技能组织”),其宗旨是,通过成员之间的合作,促进青年人和培训师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并积极推广职业技能,加强各国在职业技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主要活动为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技能竞赛,涉及40余个工种(项目)。我国于2010年10月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并开始组队参赛。

      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参加过不少类似的竞赛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由美国计算机协会举办的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由美国数学学会、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美国国家安全局联合举办的国际性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建筑师协会(UIA)根据大会主题举办的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法自动化联合实验室举办的“大学生Scilab软件国际竞赛”,Imagine Cup 微软全球学生大赛(微软创新杯)等。

      (二)我国专业竞赛活动现状。

      随着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兴起,以培养实践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为目标与特色的这一新型教育模式,就内在地需要开展专业竞赛活动,以便检验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时质量水平,同时树立标杆促进教风学风的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涌现,尤其是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7个部委(市)联合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2007年举办以来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并于2010年首次纳入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总体计划,并成为 “世界技能组织”特别关注的赛事。还有一些全国性重大竞赛如由劳动与人力资源部等六部委联合举办的“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计算机教育工程”大赛、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技能大赛”、 教育部高等学校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等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 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主办的“全国软件专业设计与开发大赛”、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央电视台及外研社举办的“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等纷纷涌现。

      据劳动和社会资源保障部举办的“中国就业网”透露,2010年,全国共开展部级一类、二类竞赛活动31项,近千万企业职工和院校学生踊跃参加。其规模之大、参与院校、企业和国家单位之多、影响范围之广无不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另一种形式的“高考”。

      在此形势影响下,全国各省、市也纷纷出台促进专业竞赛的政策与措施。仅就广东而言,2010年2月,广州市就专门出台了《广州市属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方案》,同期间广东省也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2010年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和第五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的通知》(粤教职函〔2010〕74号)等文件。这些政策文件和相应措施的出台,为各高校专业竞赛的蓬勃开展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和更广阔的空间。

      (三)各高校教学与竞赛结合开展情况。

      许多大学在参加各种竞赛的活动中,对专业竞赛的组织、人才选拔与培训、竞赛与日常教学的关系、竞赛对教学的促进等都进行了总结和研究,普遍认为通过专业竞赛对教学、人才培养在很多方面带来了好处。如广州铁路技术职业学院通过以技能竞赛为载体,以“教师工作室”为平台,探索实施“赛教结合、寓教于赛、以赛促改”教学模式。学校将竞赛看作正常教学活动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定期组织各种竞赛(开展学年竞赛、学期竞赛,甚至开展月赛),通过竞赛,以期促进教与学。有些学校针对竞赛成立了专门的队伍、提供了专门的教学设施、建立了各种竞赛培训和教学平台,如北大的OJ平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竞赛与学分互换等,把竞赛作为一项日常教学工作开展起来。

      甚至有的高校直接参与承办各级专业竞赛赛事,如以上所有国家、省市级别的重大专业竞赛,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在各高等院校中举办的,这些院校如天津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承办大赛获益良多,其专业课程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均走在同类院校前列。

      二、专业竞赛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思路探讨

      高职教育作为上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类型,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一是学制短,一般学制只有三年甚至两年;二是在培养目标上强调面向社会、偏重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三是具体教学模式和教学活动中强调实践、教学做结合。因为学制短,要完成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就势必要求教学应该具有高效率,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高的学习目标;因为强调应用,所以教学模式上不重知识的传输而是注重技能的培养;因为强调实践,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非常注重引进社会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基于以上几点,在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活动中,就很有必要形成对普通高等教育理念和形式的双重突破,积极寻求适应高职教育内在本质和特点的全新教育活动形式,专业竞赛就是适应了这种内在需要、并充分展现了高职教育特色和优势的创新举措。

      (一)专业竞赛与当前我国乃至世界流行的教育指导思想一脉相承、相得益彰。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建构主义,其核心观点有三个:一是认为学生的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知识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二是学习是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三是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教师创造学习环境,包括“情境” “协作” “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而专业竞赛正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指导和伙伴的帮助,形成意义建构的过程,因而较好地体现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指导思想。

      近年来,国际上又开始流行一种“多元智能”的教育思想。该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这一理论很好地回答了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与手段等的差别性问题,并且与专业竞赛的举办的背景指导思想有着高度的吻合性。

      (二)专业竞赛可以提升高职教育的效率,使学生在相对较短的学制里快速成才。

      高职教育相对于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高效率,就应该在较短的时间内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地让学生参加大量的技能技术学习与训练,使他们在专项技能技术学习中获得成功。而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学生多是普通本科院校录取线以下的,生源素质相对较差,学习兴趣不浓,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另辟蹊径,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和成就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动手兴趣、劳动兴趣、创作兴趣等学习心理原动力,并且在此基础上重新建树勤学苦练的技能学习学风,尽快真正熟练掌握未来就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技术,这种高效率正是高职教育所需要的。

      而无数事实证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读书记忆考试方面虽然普遍表现差强人意,但在动手操作方面却不落下风。其主要原因在于专业竞赛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以往沉睡的潜能得到唤醒,从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情和创造力。学生为准备竞赛往往能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精力攻克难关,不知不觉中培养出前所未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配合精神。

      (三)专业竞赛适应了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做相结合的内在需要。

      当前的各种专业竞赛的内容不外乎涉及两大主题:一是专业基本功竞赛,主要展示参赛选手对专业基础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二是作品竞赛,主要展示参赛选手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创新表现能力。当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纯粹实施理论教学,一门课程学习完毕后,学生往往表现得好像根本没有学过一样,随学随忘,即使偶尔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能,也往往是只鳞片爪,零碎而不成系统,很难有效地完整完成一项专业工作任务。这主要是因为高职学生多偏向形象思维能力而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为此,很多高职院校特别重视绪论课或第一堂课的系统而深入的讲解,并在随后的课程教学中强调教学做结合。然而即便这样,由于各门课程常常是延续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的,如此长的时间跨度里,学生常常随学随忘,依然不能最终解决学生扎实而系统掌握该门知识技能的问题。

      专业基本功竞赛一般都能涉及到教学做设定的各关键环节,使学生通过竞赛把所学知识有机地贯穿结合起来。而在准备相应专业竞赛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详尽的知识与技能分解并制定训练计划与任务,所以专业竞赛的实施过程也就是学生强化和检验学生基本功的过程。而作品竞赛就具有更完整的体系性和项目真实性,需要组织专门的竞赛团队、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任务协作与分工,这样就在无形中做到了教学做的有机结合,能更直观、系统、深入地反映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比考试更能反映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把握程度和实际运用效果,所以很多高职院校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实施了专业竞赛与教学考试的学分互换。

      (四)专业竞赛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

      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未来的综合素质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社会接班人不同,高职教育培养的往往是社会迫切需要的“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的”应用型人才。因而,当前社会上看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成功与否,一般有两大标准,一是学生的就业率,二是学生的专业竞赛水平,这两者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一所学校的专业竞赛水平高,其学生就业也会受到普遍欢迎,而一所学校良好的就业率背后,往往也是由较好的专业竞赛表现支撑的。这是因为专业竞赛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专业竞赛的内容和形式往往是事先通过严密论证和科学筹划的,既有政府的政策导向、又有高校的专家意见,更重要的还有企事业单位的广泛参与,因而反映了社会的最新水平或需求。

      甚至很多专业竞赛如“微软创新杯”Imagine Cup 微软全球学生大赛、“思科杯”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NEC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腾讯杯”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都是由企业独立举办的,这些企业之所以愿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组织竞赛,其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这些竞赛活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所以我们看到历年来各种大赛中各项专业竞赛的优胜者往往成为香饽饽,很多人尚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以优厚的待遇条件抢走。而那些各类竞赛获奖较多的学校也自然被视为人才培养整体水平较高,其旗下的毕业生即便没有参加竞赛也可以得到各企事业单位的青睐。

      (五)专业竞赛促成了专业课程教学综合运用,确保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程教学体系为主的,各门课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难以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而通过引入专业竞赛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了专业竞赛目标的实现,必须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培训,要么完成一系列软件设计练习,要么通过一些具体产品的设计与生产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具体的有目标的培训中,无疑会促进整体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也能使教学计划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高职教育是在近些年超常规快速发展起来的,教育教学的很多环节还很薄弱,而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一项综合性、实践性、针对性很强的工作恰好能对高职院校的工作起到全面的监测作用。

      专业竞赛固然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内在需求,但并不是说可以随意组织举办或参与。专业竞赛活动的内容应该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符合专业教学计划中对技能教学的相应要求,作为专业教学活动的一种强化、提升或有益补充,并形成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行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技能教学乃至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

      (作者单位:南海东软信息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夏洁.人社部启动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提升产业升级竞争力[EB/OL].http:///html/report/30817-1.htm2010-10-21.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篇3

      关键词:创新;体育竞赛;全民健身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69-02

      学校体育竞赛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勤俭节约的原则,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

      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体育竞赛仅限于一年一次的以田径等竞技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并且还难以保证。随着全民健身,素质教育等思想的深入,学校这种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与发展,表现出诸多弊端。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难以保证,组织管理科学性差,效率底,对积极性调动不足,欠缺引导。有许多是学生自由活动或去做作业等其他“重要”的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 体育课应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竞赛参与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活动参与,竞赛参与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所以培养学生体育情感的效果要比一般参与活动好的多。平时的比赛,不仅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地点可以任意选择,场地器材可以交叉使用。不受条件限制,举办容易。我们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开展多样性、经常性、小型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考核性的体育比赛活动,使体育竞赛与体育活动、体育课、“达标”等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紧密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竞赛又能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促进、检查、评比、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全局性和指导性的纲要,要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走上社会之后仍能长期乃至终身从事体育活动,并依此促进整个中华民族体质的根本性提高,就必须将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贯穿于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体育竞赛中。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领会“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质,彻底转变传统的以单一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全年以某几天为竞赛时间的传统观念。切实把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让学生体会体育的乐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与习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学校体育竞赛应与体育课考核相结合

      “达标”、体育课考核、体育毕业升学考试等内容与形式,对于学生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它的一些项目不是竞技项目,所以在比赛中很少设这些项目的,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没能用比赛促进这些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的兴起。

      在体育竞赛中渗透各种测试考核。组织锻炼小组、班级、年级以及校际间的以完成各种测试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运动竞赛活动。就能在各班、组之间产生竞争,互相监督。使考核在公正、公开、真实、准确的条件下进行。并且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关,不仅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通过比赛掌握并运用各种测试项目的相应技能,在紧张而愉快的竞争中完成既定的锻炼任务。

      三、学校群体竞赛与健身运动相结合

      竞争是体育的最显著特点之一,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运动竞赛中,而学校体育竞赛中又要具有健身性与趣味性。否则将难以贯彻终身体育与生活体育的宗旨,推动群体活动深入广泛持久的开展。这就要求组织者能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知识层次,富有创意地开拓那些科学、有效、简便、有趣、有恒的大众化竞赛项目,并以集体项目为主,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能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培养竞争精神,促进锻炼自觉性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达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实践证明,科学、简便、有趣的健身性竞赛项目,由于广大学生力所能及,能够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因而能极大的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吸引他们更广泛的参与,更易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

      四、学校体育竞赛与卫生保健相结合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体育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多种功能。向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是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之一,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完全没有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就是很好的宣传机会也没有加以利用。

      五、学校体育竞赛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认识,正确把握改革的目的

      组织学校体育竞赛的目的,应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不断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技能。只有正确把握了这一目的,才能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具体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竞赛内容与形式的目标,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的优势和群众竞赛的功能,使学校体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终身。

      2、要充分调动学生,社会及体育组织的积极性

      应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组织形式多样,项目各异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活动中心,兴趣小组以及家长互助组。让他们在学校统筹下自己组织开展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将之纳入学校群体竞赛计划,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各方面的支持。还可采用征集竞赛内容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集思广益,不断扩大影响,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竞赛的内容。另外,组织,实现这种模式的运动会,有许多工作,如编排、宣传、主持、讲话等等,若放手让学生办,发挥它培养人、教育人、锻炼人的作用,对于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展现各种才华都有很好的作用。

      3、要充分考虑各种客观因素影响

      学校群众体育竞赛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根据种地不同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民族习俗,经济状况和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特点,综合考虑科学性,实效性,趣味性,有恒性和适用性而又不泛竞争性等要求,逐步形成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竞赛体系,形成本校的传统制度。使体育活动竞赛尉然成风。

      参考文献:

      [1] 楚继军,汤起宇.普通高校群体运动竞赛内容的改革.体育函授.[M]1996(4) .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篇4

      公平是竞争的前提,也是体育本质的要求,竞争只有在公平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公平竞争是竞技体育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在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并作为一种力量,抑制那些不公平的行为,保持体育比赛的纯洁性。然而在现实中,随着竞技体育步入职业化的进程,体育受到商业化和权钱交易等的影响,出现了为夺取胜利而不择手段的不良现象,一些运动员为了利益而打假球,或服用兴奋剂来提高运动成绩等不公平竞争行为,严重破坏了体育公平公正的形象,使体育比赛背离体育的价值目标,公平竞争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公平意识,使其成为具有公平竞争意识的现代人显得非常重要。

      公平竞争是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素质,并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竞争意识所必备的先决条件。竞技体育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社会竞争活动,运动员在严格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下决出胜负,具有平等和机会均等的特征。体育竞技本身就对公平竞争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运动员在神圣的规则面前,只有诚信参赛、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公正的裁决,才能实现公平公正。在体育比赛场上这种不讲尊卑贵贱均在相同规则下平等参赛,并进行公开的竞争,向人们展示了公平公正的核心价值标准,是培养公平精神的最佳场所。因为体育比赛自始至终对每个人都是开放的,运动员在统一的规则下进行竞赛,只要有实力、有真本事,都有可能获胜,并且都能清楚地看到比赛的结果,其结果会得到社会的认可。这种公平的体育竞争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影响、教育学生,因此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

      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往往与挫折教育相结合

      有竞争就会有失败,面对挫折,竞争意识不强的人很容易失去战胜困难的信心。对挫折的逃避和恐惧,只会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现在有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次小挫折便难以承受,甚至会转而放弃、一蹶不振。而意志坚强的人在经受过失败的考验后更容易取得成功,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大学生已经具备了理性思维,高校应该把挫折教育渗透在竞争性的体育教育中,积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挫折,学会自我勇于面对挫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经得住失败的考验,把曾经的失败变为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把失败看成人生的必修课,用挫折来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和勇敢品质,通过挫折促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

      教师面对受挫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充满人性的关怀和理解,鼓励学生在不利的情况下,要努力克服困难,争取胜利。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和残酷性,在激烈的对抗中,面对竞争的失败,只有百折不挠、永不放弃,才有希望取得最后的胜利。利用挫折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如果仅凭讲理论是不够的,必须在学生的现实挫折中进行,教师要利用比赛的失利和教学中发生的挫折事件,不失时机地进行关怀和教育,及时引导学生在挫折中增强信心和竞争意识,积极寻找对策,勇敢地走出困境,争取以后取得更大的胜利。

      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有效的体育教育方法和手段

      (一)课堂教学法

      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能否成功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关键,教师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在坚持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前提下,不断挖掘具有竞争因素的教材,尽可能为发展大学生竞争意识创造有利的条件。多安排一些对抗性强、富有挑战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竞争欲望的教学内容。其次应注意教材的群众性和趣味性,如一些喜闻乐见的竞争性教学内容,不仅能促使大学生乐于参与竞争,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加强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大学生年龄相近、竞争性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发挥、促进其个性发展中,有效地激发他们之间的良性竞争,为培养竞争意识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如在田径类短距离跑的教学中,教师可灵活地采用不同距离的追逐跑、接力赛等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使单调、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紧张刺激,也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勇于竞争的拼搏精神。

      通过体育教学比赛积极渗透竞争意识的培养。如在球类的篮球教学,可采用个人、分组对抗赛的形式;体能主导类的田径可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而技能主导类的武术可采用表演赛的形式而形成竞争。在安排教学比赛时,要注意帮助学生选择势均力敌的对手,因为只有在有希望取胜的情况下,才会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场面。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利用性别的差异进行男女生同组竞技,更容易激发大学生的竞争欲望和积极性。同时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看重大体育比赛的电视直播,通过直观、逼真的影视画面,让他们学习比赛场上运动员那种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竞争精神。

      (二)校内外体育比赛法

      参加体育比赛,参赛者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因此,高校应充分运用校内外完善的比赛机制,利用比赛得天独厚的重要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竞争意识。教师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各级别的大学生运动会和校内班、系之间的各种不同类型体育赛事。高校的体育竞赛比较丰富,丰富多彩的比赛将竞争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对所有参与者的技术技能、运动智力和心理素质的综合检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的踊跃参加。大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只能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进行奋力拼搏,此时他们的竞争意识也不断地得到激发、强化、巩固和提高,进而内化到人格之中。

      (三)日常体育锻炼法

      高校要注意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日常的体育锻炼来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高校的各种项目的体育协会,应在有专长的体育教师指导下积极地开展工作,指导、组织校内的学生坚持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在大学校园里营造一个勇于拼搏、敢于竞争的体育文化环境。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参加的形式灵活多变,加上其精彩纷呈、变幻莫测的竞争魅力,通过体育协会的引导和激励,会吸引广大学子踊跃参与其中,形成校园龙争虎斗的竞争氛围。只有学生置身于那种紧张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才会受到巨大的感染和震撼,并激励他们为了目标而奋勇向上,争取不断地超越他人、超越自己。体育活动,特别是在竞技体育锻炼中,人会表现出强烈的动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对竞争活动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人的潜能和智慧被有效地激发,从而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而不断地奋斗。

      结束语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篇5

      一、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一)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指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对于现代生产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高职教育的人才要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要会学习、会生存、会做人、会与人相处,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会”要求,并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创新能力等纳入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中,树立新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纵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高等职业院校已经由规模扩张发展到稳定发展的新阶段,这也要求高职院校把工作重点放到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上来,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真正把教学质量当作今后工作的核心。

      (二)目前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1.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考核方式滞后

      高职教学目前主要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特点是“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这几年引进了多媒体教学,采用了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但这些教学方法仍然是离不开教师为主角这一特色的。这样单调的教学模式是不符合高职教学要求。同时,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大多还实行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方法进行考核,对以培养一线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来说,这种过分依赖标准化正规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方法也是不科学的。目前虽有不少院校在考核方式上已经开始尝试开卷、半开卷、半合作、替代、抽签、讨论、答辩、学习笔记、课程设计、大型作业、小论文等不同方式,或采用上述方式的部分组合,但是对于如何加强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考核还稍有欠缺。所以滞后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考核方式已经影响到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2.教师队伍建设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目前的高职院校扩招迅速,教师资源严重不足,不少综合性大学的研究型人才还未到相关行业锻炼就直接被招聘到学校任教,这导致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的现象,而有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种教师教学上理论与实践的脱轨现象,使得人才的培养质量受到影响[3]。

      3.教育教学模式仍需改革

      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然而,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无论是培养计划的制定,还是教学的实施,都没有将高职人才培养的自身特点体现出来。这就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偏重理论学习却极少掌握应用型技能,从而致使学生专业发展出现“四不像”的尴尬局面。

      4.学生实践环境缺乏保障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比较缺乏,再加上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大量扩招,这就造成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实践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实践实训条件的现状认识不够,缺乏相应的评估和检测体系使得学校没有看到实践教学环境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影响,致使实践教学无法发挥其正常作用,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4]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二、工程测量专业学生技能竞赛体系和运行机制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大学生技能竞赛运行模式,确定了“通过课堂竞赛考核技能,端正学风;通过校级竞赛促进竞争,选拔精英;通过国家竞赛争取荣誉,促进交流”的“课堂—校级—国家(省部级)”3个层次相对应、相促进的技能竞赛体系;建立了“以领导重视为前提,学校制度作保障,各个部门相配合”的长效合理的技能竞赛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以技能竞赛检验和带动教学质量的人才培养特色,探索了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图1)。

      (一)较完整的技能竞赛体系

      技能竞赛围绕“通过部级竞赛争取荣誉,通过校院级竞赛提高水平”的思路展开工作。将技能竞赛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形式,形成部级竞赛、省部级竞赛、校级竞赛多层次,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综合素质全方位考察的技能竞赛体系。目前,测量技能竞赛分为3个层次:一是课堂竞赛,指结合专业实训教学计划,在课堂内对学生所学技能进行竞赛和评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校级测量技能竞赛,覆盖面较广,同时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例如,学院在2009年5月举办的“南方———科力达杯”测绘技能竞赛中,报名参赛学生来自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等专业共280余人,参与比赛组织、服务学生100余人,在检验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学生受益范围大。三是部级竞赛,对校级竞赛成绩突出的学生在大赛前集中指导和训练,挑选最优秀的学生走出去,在多拿奖项的同时,促进学校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例如,在2009年教育部高职高专测绘教指委和国家测绘局主办、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承办的首届“拓普康”杯高等职业院校测绘类专业技能竞赛中,学院代表队从40所院校中脱颖而出,获得1:500数字测图项目一等奖,一级电磁波测距导线项目二等奖,四等水准测量项目三等奖和团体二等奖的优秀成绩。在各层次技能竞赛的项目设置上,以部级竞赛项目为指导,为了扩大学生参与覆盖面,在校级竞赛中增设了工程放样等适合其他专业参加的项目,在工程测量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结合项目化教学,采用分阶段,一段一赛的方式,针对学生的实训项目组织特定竞赛,考核学生学习情况。各层竞赛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组织比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

      (二)较合理的技能竞赛运行机制

      1.制定相应技能竞赛管理制度,设立特定的竞赛管理机构

      为使竞赛组织更加规范,制定相应的制度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是十分必要的。学院在《关于对高职学生实施素质拓展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设立技能竞赛管理机构,并通过组织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在全体学生中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争做技能能手的良好氛围,在竞赛中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各系负责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技能竞赛以获得相应学分,累计获得4个以上学分方能毕业。

      2.建立技能竞赛奖励机制

      建立竞赛学分制度促使全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但是提高竞赛水平需要奖励机制进行保障。技能竞赛奖励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把参加技能竞赛活动纳入到学生的德育考核中,对于参加技能竞赛获奖的学生都给以一定的德育加分,甚至可以替代选修课的学分,并作为推荐专升本的条件。二是对指导教师和竞赛组织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肯定教师在竞赛前的指导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除对教师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外,还在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考虑。

      3.建立开放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技能竞赛前需要学生大量的训练和实验,为此工程测量实验室、校内测量实训场地、机房等均全天候向学生开放,方便学生借还仪器,为学生参与技能竞赛提供服务和咨询。另外工程测量专业还选拔优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训练,通过“一带一”的方法,迅速提高参赛学生竞赛水平。

      4.规范的技能竞赛经费管理

      为规范技能竞赛经费,促进学院技能竞赛健康有序地发展,学院制订了切实有效的技能竞赛专项经费管理制度,确保技能竞赛专款专用。

      三、技能竞赛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工作,可以归纳为6项,即院校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技能竞赛。其中对高职技能竞赛提出了“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改革相结合、技能竞赛与行业企业相结合、技能竞赛与注重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强调了技能竞赛对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引领作用和重要意义。

      (一)技能竞赛促进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

      在各层次技能竞赛中,学生既是参与竞赛的主体,又是竞赛的最大受益者。学校通过组建专业竞赛团队培养骨干分子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采取“一带一”的方式进行普及性训练。同时建立竞赛奖励机制和技能证书认证等方式鼓励学生群体参与技能竞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更好地把握专业的方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技能竞赛能够充分发掘、树立典型以激励学生。让广大同学能够感受到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让学生燃烧起实现理想的火焰;同时技能竞赛又能为学生提供实现理想的机会和平台,使他们不仅看到希望,还有在希望中拼搏奋斗的机会。学院在组织学生3个层次的测绘技能竞赛中,出现了“竞赛典型激励学生,竞赛环境感染学生,竞赛机会造就学生”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氛围中空前高涨,技能竞赛已经俨然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

      (二)技能竞赛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落实技能竞赛制度,能够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办学模式的转变,促进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5]。

      1.促进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

      技能竞赛的结构体系配合教学内容,倡导项目化教学,并将实践教学分散到课堂教学当中[6]。在测量技能竞赛中,参赛项目需要综合多个教学项目的内容,而将这一过程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需要对传统教学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构建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培养技能相符的项目教学计划,确保知识点学习、课堂实训和技能培养三位一体的整体性。在此过程中,技能竞赛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形成以技能大赛引导、推进和检验课程改革的循环模式,使课程改革能充分反映技能竞赛对教学的要求,技能竞赛的内容也提炼转化为课程教学项目,反映到了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技能竞赛对更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起到了推动作用,技能大赛能够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并通过竞赛来检验学校的教学成果,对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具有直接的积极意义。

      2.提高学校实训教学条件

      各层次测量技能竞赛的训练场地和设备均由学校自己提供,能否满足竞赛的要求,体现了学校实训室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学院一直重视工程测量实训室和实训场地等的硬件建设,完全能够满足竞赛要求,同时学院测量实验室创新管理模式,针对竞赛准备时间长等特点,开创学生实训第二课堂,在优化管理的基础上使实训室在假期等时间对学生全面开放,使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实践训练环境和条件。

      3.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测量技能竞赛,邀请了多家测绘单位派代表到场参赛,专业教师也直接参与或指导学生参与技能竞赛,这样促进教师全面了解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自身“双师型”素养与水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师生同赛、教学相长的教学格局。

      4.有助于推进实施“双证沟通”

      “双证”沟通是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的简称,是指职业技术教育中学历教育(以学历证书为标志)与职业资格培训(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之间的一种融合、互认和沟通,其实质就是在校生实行“一教两证”[7]。学院参加首届“拓普康”杯高等职业院校测绘类专业技能竞赛的4名学生均获得了由国家测绘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高级工程测量员证书(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证书)。这在全专业范围内掀起了考证热。

      5.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

      竞赛的组织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企业也对参加过各类竞赛并获得名次的学生十分青睐并普遍认为这些学生往往在综合素质方面优于其他学生。为此学院所在地的南方测绘能企业积极为学院组织测量技能竞赛和国家竞赛参赛队提供赞助。并优先录用了竞赛成绩优秀的学生4名。同时通过技能竞赛,企业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制定过程,方便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进而转变学校的办学模式。

      (三)技能竞赛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职业素质包括两方面的素质。一是专业职业素质,即专业技术、专业能力、方法技巧等技术职业素质。二是综合职业素质,即职业观念、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创新能力等非技术职业素质。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不仅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对培养目标的要求,也符合当前社会的人才标准。而组织技能竞赛是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方法[8]。

      1.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等技术职业素质通过学科竞赛活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切实的加强,如将实际问题联系课堂理论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等。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篇6

      关键词: 数学建模竞赛 地方院校 机制 教学改革

      1.引言

      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是数学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媒介。加强数学建模教学,开展数学建模竞赛,是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启迪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习欲望,培养主动探索、努力进取学风和团结协作精神的有力措施,是科学技术转化的主要途径。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由教育部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联合举办四大学科竞赛之一,自1992年首次举办以来获得全国高校广泛响应。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必要根据教育部及省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各个高校自身实际,进一步推进各学校的竞赛管理工作。

      2.探索高校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织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及实践能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知名度和社会声誉,推动高校教学改革,从总体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其教育教学层面上主要有以下实践意义。

      (1)体现了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实施扩招以来,招生数量连年增加,当前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必须采取措施。针对地方本科的特点,广泛开展学科竞赛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且在实践中已被证明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推动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升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从学科竞赛中同国内一些同类地方院校相比较,寻找差距,促进各校间交流,提高高校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发展水平,探索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等相关政策,推动学校间的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有积极的意义。

      (3)加深对数学建模竞赛和数学教学的研究,以数学建模竞赛为突破口,深化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有力的平台,进一步增强高等学校的办学实力。

      (4)探索适合地方院校实际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训练方法与特点,为学校完善学科竞赛的相关制度、建立相应机制,提供实践依据。

      3.地方院校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探索与实践

      数学建模本身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数学建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培训等都是围绕着培养创新人才这个核心主题进行的。数学建模竞赛,以它特有的内容和形式深深吸引着广大学生。结合几年组织参赛的经验,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对竞赛本身、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1)对比参加竞赛学生与未参加竞赛学生在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方面的进步情况比较,探索研究学科竞赛在学生素质全面进步中的作用,竞赛教学对学校办学特色、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2)探索适合自身学校实际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训练方法与特点,促进适合各校实际的数学教学改革方式的转变方向。围绕竞赛开展,可采取的教学活动形式,积极探索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方法。

      (3)参与竞赛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的提升作用。

      (4)探索参与竞赛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关系,竞赛对提升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学术水平与创新能力作用。

      (5)竞赛对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影响,对教学思想和教学体系的推动作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丰富,数学教学的改革等方面的影响。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4.结语

      学科竞赛对推动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而学科竞赛的组织管理工作及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措施的完善对学科竞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很多新升本科院校来说,相关的规章制度措施都还很不完善,而制定一个完善而又切实可行的制度,必须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并需要经过实际的检验。

      将学科竞赛的一般理论与方法与学校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各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训练方法与特点,促进适合各校实际的数学教学改革方式的转变。围绕竞赛开展,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积极探索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全国大学生生数学建模竞赛通讯[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

      [2]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

      [3]石玉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教学组织和培训[J].琼州大学学报,2005,(2):59-61.

      [4]刘锋.《数学建模》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江苏技术学院学报,2004,(2):85-88.

      [5]李大潜.数学建模与素质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02(10):41-43.

      [6]叶其孝.大学生数学建模辅导(五)[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7]李晓莉.数学建模的教学与实践[J].铁道师院学报,2(X)2,(2):35-38.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篇7

      摘要:高校体育市场是我国体育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是高校体育产业的主体市场,建立完善的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有助于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以及四川省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的现状,找出四川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滞后的原因,提出开发四川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的建议和对策。力求为高校体育改革及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 竞技表演市场 现状 对策

      近年来,国内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CUBA和大学生超级篮球联赛的举办迈出开发大学生体育市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同时,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还对部分大学生联赛的决赛进行了转播,提高了高校体育的影响,促进了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的发展。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高水平运动队,如清华大学组建的跳水俱乐部,华东理工大学组建的乒乓球俱乐部,同济大学组建的手球俱乐部并都分别挤进了全国联赛的行列。值得一提的是“足球名帅”金志扬带领的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打进了职业足球联赛,开创了职业教练进军高校体育的先河。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大学等6所高校承担了部分奥运项目的比赛;2009年全运会,中国石油大学、海洋大学也承办了部分项目的比赛。这些事例表明大学竞技表演市场发展速度很快,前景比较乐观。然而,站在全局的角度,国内没有几所院校能够做到“以体养体”,受体制限制,我国高校运动队的经费来源基本靠学校教育经费拨款。由于运动水平低,观赏价值不高,像国外高校那种靠门票和电视转播的收入几乎为零,其他赞助也有限。据调查,近几年高校的足球、篮球联赛的门票低至几元一张,甚至免费观看,观众的上座率也非常低,这限制了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的发展。

      一、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市场条件下的运作环境和手段,赛事组织运作水平不高

      部分高校对体育产业的认识滞后,对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的发展前景认识不足。目前高校体育竞技经营人才的人数少且素质偏低,学校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在组办各类比赛时工作安排不周全,没有充分地与体育赞助市场、体育媒体等有机结合起来。很多高校在承办运动会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让比赛顺利开闭幕,甚至敷衍了事,而极少考虑到经济效益,这正是中美高校体育竞技市场最明显的差别。

      (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吸引观众

      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异常冷清除了与组织承办方的宣传力度不够有关外,最主要的原因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技术水平不高,不能吸引观众,从而难以吸引赞助企业。同时学校运动队和观众交流太少,很难使观众成为自己拥趸。

      (三)主要消费群体的支付能力有限,对体育的热情不够。

      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者的支付能力,高校体育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大学生,除了少数兼职的大学生外,90%以上的大学生是没有收入的,所以消费能力较低,同时对体育的热情不够,给开发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带来了难题。

      (四)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缺少市场化运作的商业赞助。

      体育赞助能够很好地促进体育竞技表演市场的发展,但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没有依靠商业规律和市场规律来进行运作。获得的企业赞助,除了单纯的打广告,就只有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赞助和公益型赞助。企业还没有把高校体育运动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环节,没有把校园体育运动作为企业文化的延伸来发展,校园体育赞助还很不规范。

      二、发展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的思路及对策

      (一)改革高校体育管理体制,将高校体育竞赛推向市场

      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尚未触及的一个,我国高校体育的竞技管理体制也是如此,时至今日,部分高校高水平队的组建,招生运作以及比赛的举办均受制于教育部、体育局和学校等行政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运动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体育的竞技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实现竞技体育的管办分离,将高校体育竞赛推向市场,才能培育、发展和繁荣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

      (二)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校际和校企合作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开放程度较低,从每年的CUBA可以看出,联赛基本上是完全针对大学生,比赛在大学举行,电视很少转播,造成大学体育竞技表演市场基本与社会脱节。为吸引更多的观众,扩大影响,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应尽可能向社会开放,必要时在一些重要的节假日和庆典活动上做一些协会演出,促进彼此交流。另外,在不影响高校运动队学习的情况下,校际间应加强交流,制定相应的队员交换及转会机制,以求共同繁荣。在校企合作方面,要优势互补,一方面达到企业宣传形象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高校运动队有效解决经费问题。

      (三)提高高校竞技比赛质量,增强比赛观赏性

      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提供的是体育竞赛产品,因此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才有可能促进整个市场的发展。积极培养学生运动员的敬业精神,使球员养成自我管理、自我训练的好习惯;打破地域观念,通过科学合理的转会机制和选秀机制使各队的实力相当;重视后备人才开发,完善梯队建设,进一步提高竞赛的质量和观赏性;改进比赛规则,鼓励学生运动员个人表演,采用先进的战术打法,增强比赛的对抗性和精彩性。

      (四)以大学生为核心,培育和扩大消费群体

      学生是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的需求主体,培育竞赛表演市场除了要改善供给体系,更要完善需求体系,学生应被置于核心单位。首先,在发展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上要牢固树立“球迷至上”的观念,宗旨是为了广大消费者提供高水准的观赏性竞技娱乐产品。其次,在联赛的组织与管理中要强调球迷参与,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球迷组织的代表参与联赛组织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决策。最后,要倡导并实践“取悦球迷”的理念,建立并完善球迷服务机构,明确高校运动员为社区服务和为球迷服务的责任与义务,增强球迷对高校体育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参考文献:

      [1]编者.2008-2010年中国体育产业市场预测与投资咨询研究报告[R].科学出版社.2009.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篇8

      关键词:行为动机;职业院校;技能竞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08-03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助推器,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较好地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目标。与此同时,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也成为高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能竞赛的意义、竞赛模式与管理机制、专业技能竞赛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从全局的角度对技能竞赛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深入系统研究并不多。本文从确立正确的职业技能竞赛价值观,为问题评判提供标准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基于教育公益目标的

      职业技能竞赛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评价和看法。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促进职业技能竞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其目的是要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因此,职业技能竞赛的价值观应以教育公益为目标,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提升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高职院校的共识。但因各省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上其他因素,当前各院校的职业技能训练条件差距较大,水平参差不齐,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就是要通过竞赛活动促进各地加大对职业技能培养的力度,全面提高各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2)推广先进的技术标准。科技的不断发展使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日新月异,要求高职学生必须掌握新技术和新工艺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才能胜任职业岗位工作。从这个角度看,职业技能竞赛必须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推广先进的职业技术标准的重任。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3)维护公平与公正。公平与公正是任何竞赛活动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没有公平与公正,竞赛本身就失去了意义。维护公平与公正才能激发参与者的热情和斗志,推动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4)促进交流与合作。因各种原因,各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和技能培养水平参差不齐。整体上看,发达地区的条件相对完备,而各省区内部重点建设院校的条件相对较好。举办技能竞赛,就是要通过竞赛活动促进各院校相互学习和交流,推动院校合作,引导先进院校帮扶落后院校,促进职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

      主体动机及其影响

      行为动机理论认为:“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行为与动机的关系密不可分,动机是引起行为的内在原因和动力,动机常常以内在、隐蔽的方式支配着行为。从管理角度看,分析研究个人和组织的动机可以更客观地分析个体或组织的行为,为优化管理提供依据。

      从目前情况来看,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涉及主办机构、承办机构、参赛院校、技术支持企业等四种主体。各主体的动机不同导致其行为差异性,对技能竞赛项目的实施带来不同的影响,甚至出现违背技能竞赛正常价值观的行为。现分述如下。

      (一)主办机构的动机及其影响

      目前,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主办机构较多,从全国竞赛项目上看,主办机构包括国务院各部委(以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为主)及国家各部委下设机构(主要指各类专业建设委员会)、全国性协会、校企合作机构(指竞赛技术与设备开发商与高职院校联合举办)等,因其动机不同,导致主办竞赛的水平和成效差异也较大。

      国务院各部委及下设机构举办竞赛的目的是通过竞赛来引导职业教育办学方向,提高专业办学水平,提升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由于主办方动机纯正、高度重视,花费了较大的人力与物力进行研究论证,在竞赛组织、竞赛项目与内容设计、公平公开等各方面的管理也都较为规范,因此,此类竞赛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竞赛。

      全国性协会举办竞赛的动机是多重的,既包括了教育公益的目的,如促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又包括利己的目的,如扩大协会的影响力、获得一定的竞赛收益等。此类机构举办的比赛除了具有社会公益价值取向,还包括扩大主办机构影响力、扩大竞赛软硬件产品销售等市场价值导向动机;在管理上存在竞赛项目设计不够科学、组织不够严谨规范、公平性不足、借助竞赛来销售产品等方面的问题。

      校企合作机构主办的竞赛具有显明的市场利益倾向,一般是由教育技术产品开发商组织开展,以购买了其产品的某所院校作为承办院校,校企联合邀请其他院校参加竞赛。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竞赛平台来推广企业的软硬件产品。在强烈的市场利益导向下,此类竞赛内容设计上以开发商的产品性能为标准,很难做到科学设计和符合职业岗位标准,也很难在组织评审环节实现公平与公正。

      (二)承办机构的动机及其影响

      从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全国性竞赛,还是区域性竞赛,都是由指定的高职院校来承办。而言,承办院校具备较好的实训条件,为保证竞赛的顺利进行,一般要对竞赛项目进行预先的设计和测试,而这些试验和测试都是由承办院校来完成的。所以,承办院校在项目竞赛中占据了天时地利的优势。正因为如此,承办院校夺冠的压力也特别大。为保证优势地位,承办院校有排除其他竞赛单位获取竞赛内部信息的动机,一般不对外开展相应的开放培训业务。其结果导致竞赛的不公平性较为明显,使其他参赛单位对竞赛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于团结、交流与合作,也不利于提高技能竞赛的整体水平。

      (三)参赛院校的动机及其影响

      参加竞赛,无论是校领导,还是指导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为学校声誉而战的压力,其主要动机是获取好的名次。此外,还包括与其他竞赛院校学习交流的动机。竞赛之前,学校各级领导会给指导教师下达等次目标任务。完不成任务,会对指导教师的岗位胜任能力评价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导向容易导致一系列的短期行为,如只重视尖子生的培训,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培训指导参加竞赛的学生选手身上,未能使多数学生受益,违背了举办竞赛的初衷。

      (四)技术支持企业的动机及其影响

      技术支持企业参与技能竞赛的意义和作用 技术支持企业对技能竞赛的开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其一,为竞赛带来行业技术标准。技术支持企业本身来自行业,作为技术研发和推广单位,掌握行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对技术发展趋势敏感度高,代表行业技术的先进水平,能够指导技能竞赛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其二,为竞赛提供技术平台。技术支持企业为竞赛提供必要的程序软件和硬件设备的支持,使不同院校能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开展公平竞赛。其三,为竞赛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技术支持企业为扩大其影响力,会参与竞赛冠名等各种赞助活动,为竞赛活动提供经费支持。根据高职高专网公布的信息,截止到2012年4月25日,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1个统筹赛项中,就有18个赛项已确定了合作企业并签署了合作协议,落实意向赞助经费约1000万元。

      技术支持企业的动机对竞赛的影响 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技术支持企业参与技能竞赛的最终诉求。就具体动机而言,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开拓市场、增加产品销量;二是扩大影响、提升品牌知名度;三是作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公益项目。从总体上看,以前两种动机为主导,部分企业则是以增加产品销量为主要目标,将技能竞赛平台作为推销企业软硬设备的目标市场。

      基于上述动机,同时为弥补获得竞赛技术支持资格而支付的成本,企业会想方设法通过竞赛项目增加产品销量。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种手段:一是不提供免费试用版软件或是在竞赛前很短的时间内提供免费试用,以迫使参赛院校购买产品;二是每年对竞赛项目进行部分调整,以促进新软件或硬件设备销售;三是提高竞赛专用软件排他性,只与特定的硬件兼容。这些行为会导致以下几种不良后果:一是增加了参赛院校的经费负担;二是因竞赛设备的专用障碍造成类似软硬件设备的重复购买,浪费了宝贵的教育经费;三是部分院校因为设备和经费问题而无法参加竞赛。

      对完善职业院校技能

      竞赛管理机制的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技能竞赛的各参加主体的大多数机动都是源于自己的立场或利益,这些动机虽然有合理的成分,但多数与教育公益的价值观有冲突。要改变这一情况,应以激励为主要手段,根据不同主体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全面完善竞赛管理机制。

      (一)加强对竞赛主办机构的审核和管理

      第一,出台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对举办竞赛主体的资格、竞赛环节管理,特别是公平、公开等要求进行规定。

      第二,成立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公室,负责审核各主办机构的竞赛章程,协调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收集参与单位和社会人士对技能竞赛的建议和意见,负责对举办机构进行评估。一方面,对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机构进行核查,责令其整改或是停办;另一方面,对成绩突出的主办机构进行表彰。

      (二)对技术支持企业进行管理约束

      第一,成立竞赛命题委员会,由专业教育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保证技能竞赛的科学性与职业性,纠正设备提供商为增进企业收益而进行的不必要的技术标准调整,在保持先进性的同时兼顾稳定性,有效降低参赛单位的竞赛成本。

      第二,对竞赛技术与设备商的定价行为进行约束。企业的产品和技术标准被竞赛指定支持后,由于部分设备在技术上的不可替代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垄断性。企业因追求高利润的天性在排除竞争的条件下很容易出现不合理的高定价,因此,应由价格审核机构在对比同类产品的基础上对技术支持企业的产品定价给出合理的最高定价限定意见,以保护参赛单位的利益。

      (三)完善对竞赛技术开发与共享的管理

      根据竞赛项目发展的成熟程度对竞赛技术开发与共享实施分类管理。对刚起步的竞赛项目,由于竞赛内容、竞赛技术等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可采用现行的以市场化为主导的运作方式,允许技术支持企业以商业化的形式参与竞赛项目的技术开发,以培育完善技术标准。对技术标准已相对成熟的竞赛项目,建议由国家财政出资购买软件版权和技术服务,或者由民间公益助学基金购买产权后捐赠给政府部门,免费为各参竞赛院校使用,以促进先进技术的普及和技能竞赛整体水平的提高。

      此外,建议各省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布普及技能竞赛的指导文件,号召、鼓励各高职院校开展校内竞赛和校际竞赛,对广泛开展技能竞赛的院校和省区给予更多的入围部级决赛的名额,以推动技能竞赛的全面深入开展。各省区可以进一步完善高校示范性实训基地项目的建设管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功能,要求获中央和省区财政支持的示范性实训基地按标准建立区域性、共享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负责按国家标准承办相应项目的技能竞赛,并为本省区不具备参赛条件的院校培训参赛教师和学生,以解决院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对贯彻政策意见到位、工作成效显著的院校,在省区级实训基地立项及经费支持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参考文献:

      [1]刘丽芳.论技能竞赛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2]李媛媛.对当前高职教育技能竞赛热的“冷”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3]韩庆.我国企业捐赠非营利组织行为动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篇9

      关键词: 职业技能竞赛目标 高等职业学校 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

      职业技能竞赛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受到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职业学校、企业及教师、学生的高度关注,说明其意义不局限在竞赛工作本身,而是各项竞赛工作的开展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发挥的评价、引导、促进等功能作用,即工作目标定位于有效服务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职业技能竞赛目标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概念界定

      目标的本义就是射击、攻击或寻求的对象;基本释义包含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或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英文单词可用“target”、“goal”、“objective”表述。国家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学校、企业等开展的竞技比武活动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各项教学活动,均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行为,其“目标”的内涵就是指想要达到的效果和某种“标准”。

      1.1职业技能竞赛的目标

      从《职业技术教育词典》中对技能竞赛的定义可知,相关部门、社会团体组织、学校等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是为了解职业教育或职业训练的成效,促进单位或个人间技艺交流,表扬先进,激励全体,提升技能水平。因此,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必须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对于高等职业学校来说,无论是参加还是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促进学生专业职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2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中对高职培养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中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知,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具有“三性四原则”特色,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是要明确“高等性”、“职业性”和“区域性”;二是要坚持“多样化”、“个性化”、“时代性”和“责任感”原则。

      2.职业技能竞赛目标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

      培育人才是高职学院的首要及中心任务,其主要工作均应围绕这一任务而展开。对高职学院来说,参加、组织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是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种举措,职业技能竞赛赛前培训是一个教学过程,竞赛是一种检测训练效果的方式。因此,职业技能竞赛目标就是有效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1职业技能竞赛目标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存关系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针对性强,各个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指向性明晰,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群对就职人员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含知识与道德素养)的要求来确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无论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团体机构,还是高职学院,有计划、系统地策划一系列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针对职业核心能力要求,选择赛题,目的就是检验参与者的职业技能水平,促进职业能力提升。对高职院校来说,职业技能竞赛目标必须依存于相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地服务于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2职业技能竞赛目标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相融关系

      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各个层次各个级别都有,既有只针对企业员工的技能比赛,也有只针对职业院校师生的技能竞赛,还有企业员工与职业院校师生均可参与的竞技活动(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同台竞技)。因此,从概念内涵界定来说,职业技能竞赛不局限在高职院校。但无论是哪类职业技能竞赛,竞赛内容的选择必须针对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不管参与与否,对竞赛赛题进行了解、分析,均有助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适时调整与完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特点与职业技能竞赛“导向”、“评价”等职业教育功能特性,使二者目标相融统一。

      3.实现职业技能竞赛目标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

      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组赛与参赛只是工作的过程,是目标实现的载体,高职院校要使职业技能竞赛目标有效对接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核心点就是对“职业资格标准”的把握。

      3.1确保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展开的指挥棒,培养目标定位的偏差最终导致的是学生毕业后职业能力达不到相应职业岗位要求,不适社会需求,即产品是次品。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要求,采取逆推式方法论,职业院校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路径是:组织专业教师、企业专家认真分析,对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分类、汇总,带着“某某职业岗位需要哪些能力”、“社会、企业需求情况如何”等问题再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分析行动领域能力要求,并转换为学习领域的知识、技能、态度目标,然后,确认该专业学生就业面向定位是否合适并予以不断修正与完善,确保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当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面向确定后,而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是国际、国家确立的,瞄准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育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2把握职业技能竞赛开展的“四性”原则

      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与实施,搭建了企业员工、教师、学生等切磋技艺的平台,架构了企业间、学校间、企业与学校沟通学习的桥梁,通过竞赛排名或比试成绩,检测与评价选手职业技能水平及企业员工技术水平、学校职业技能培养效果与教育教学能力。这种评价的权威性或认可度如何,不只依赖于举办方级别的高低,而竞赛内容是否是反映该职业必备且先进的技术要求,评判标准是否符合该职业资格要求,竞赛组织是否公平公正,均是十分重要的要素。因此,各级各类竞赛的组织,都必须把握好竞赛活动开展的导向性、激励性、促进性和务实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反映在竞赛内容的选取、赛题编制及评分标准制定方面。根据职业资格标准,紧跟新技术发展,选取职业核心技能、必备技能与知识点编制竞赛题、竞赛方式与评分标准。这类竞赛的组织与参与,对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才会产生导向作用。

      激励与促进性原则是指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工作的目标定位要明确,通过竞赛平台,激励先进,促进信息交流,加快新技术推广。竞赛组织的意义不在竞赛活动的本身,而在活动所带来的效应及其产生的影响;竞赛也绝不只是有益于参赛选手,对职业院校来说,参赛与组赛和常规教学相融合,与专业建设相结合,惠及全体学生。

      务实性原则主要是指组赛工作过程要切合实践。一是组赛初始工作,定竞赛内容,编赛题就必须务实,既要把握职业新技术新知识的渗透,又要切合当今生产、工作实践需求;二是组织过程,要避免走形式、走过场,从确定奖励比例和操作方案、宣传发动、赛场组织,都必须务实求真、公平公正。否则,竞赛目标无法实现,更谈不上激励和促进作用的发挥了。

      总之,目标是工作的风向标。职业技能竞赛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在目标上实现对接,彰显职业技能竞赛的职业教育功能,意义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view/53876.htm#2.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

      [3]池新安.浅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J].高教研究,2007,24:26-27.

      [4]陈业宏.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规格、要素定位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7,3:40-41.

      [5]宗雪萍.高职教育工科类培养目标的定位探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6:123-125.

      [6]孟银平.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新探究[J].陕西教育,2009,10:195-196.

      [7]刘传会,朱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及其实现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2,4,128-129.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篇10

      【关键词】学校 运动会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26-02

      党的十以来,教育部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角度出发,要求学校加大校园体育运动会的改革力度,把学校运动会真正办成学生积极参与的体育盛会,并强调学校运动会应当面向每名学生,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逐渐培养起体育锻炼的兴趣。为此,本文拟从学校运动会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学校运动会参与权、裁判规则、比赛项目设置等方面的改革,发挥学校运动会的教育功能,把更多的学生吸纳进来,在同一场地、同一规则下进行对抗比赛,带动学校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等各项体育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实施素质教育。

      一、学校运动会开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对学校运动会认识存在偏差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学校不可或缺的大型体育竞赛的活动其形式与本质逐步产生变化。它的理念、行为由“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逐渐向“增进健康与素质教育的结合体”转变;比赛项目由单一的“重竞技、重能力”的田径运动会,发展成“内容丰富、重参与、重普及”的综合性运动会,形成以田径项目为主,包括跳绳、拔河、踢毽子、球类等一系列多元化赛活动在内的大型体育竞赛活动。然而,目前有些学校的领导对运动会的作用和意义理解得过于狭窄,大多数学校运动会的意义仅限在体育比赛和例行公事上,其中的文化教育、纪律教育、团队教育、美育教育、安全教育等作用越来越少,运动会的多方面教育功能和功效都大打折扣。

      (二)学生参与面窄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每年学校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运动会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但是,现阶段以传统田径项目为主的竞赛项目的学校运动会,其竞赛规程一开始就对参赛办法作了硬性规定:每项每单位限报2-3人,每人限报1-2项,另可兼报接力。即每项设定限报3%-4%的人,每个人最多只能报1-3项等,直接在竞赛初期就控制和规定了每项竞赛项目的参赛总人数、参赛单位每人限报的项数和每项限报的人数及男女比例等。这使得依法获取参赛权利的学生运动员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0%左右,有90%的在校学生被剥夺了参与运动会的权利。这样的做法与国家目前对学校运动会参赛人数要求各班参赛人数要占全班总人数的 90%以上的规定是相背离的,是不符合教育公平要求的。应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校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中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成长机会。

      (三)奖励名额少

      依据竞赛办法,运动会的各项目比赛,一般情况下参照竞技体育中的做法,只取前八名运动员给予奖励,造成学校运动会奖励面不大。由于获奖名额太少,对于一些参赛人数较多的项目来说,起不到鼓励作用。对于未获奖的运动员,不能始终停留在用“重在参与”的话语来安慰他们。

      (四)项目裁判规则缺乏灵活性

      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学校运动会,其项目裁判规则完全采用国家田径协会最新审定的《田径竞赛规则》。可是,普通学校运动会的对象是“学生运动员”,都是非体育专业的普通学生。他们日常基本上没进行过比赛项目的专业训练,对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接触,基本来自平时的体育课学习,或者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的业余训练,对体育运动项目技术动作的掌握相对来说不够标准或规范,对体育理论、裁判知识的了解也不多或不够细致。比赛中运动水平的发挥,比赛经验的积累,临场心理抗压能力等非常有限。完全运用给专业选手竞技必须遵守的裁判规则来规范和评判学校运动会业余选手的比赛,表面上看似客观公正,实际上对学生运动员是不公平的。

      (五)项目设置不合理

      1.比赛项目设置单一。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运动会,比赛项目的设置很少征求学生的意见,基本参照竞技体育运动比赛的项目来设置、组织开展。内容形式相对较单一,主要以田径项目为主,且多属于个人性项目。运动会比赛全程强调竞技性,重成绩与排名,以争夺名次为主,适合体育基础好的学生参加。特别是那些很能锻炼人意志力、忍耐力、爆发力的长跑,一般学生不敢报名参加。加上近几年频繁发生长距离跑猝死等意外事故,学校害怕担责,很少采取鼓励措施动员学生参加,或者干脆取消长距离跑的项目。另外,集体项目开设得还不是很多,不利于扩大学生运动会参与度,也影响到广大学生对学校体育大型活动关注度和参赛积极性。

      2.比赛项目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直接联系较少。现阶段,还开设有田径选项课教学内容的学校体育课不是很多。特别是高校,基本以开展普及型较高的球类、健美操、武术、跆拳道、瑜伽等学生喜欢的运动专项进行课堂讲授。运动会中的跨栏、三级跳、跳高、铅球等田径比赛项目,大部分学生在日常中很少接触,了解也少,更别说练习了。这就导致“运动会前的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都没有相应的学习和锻炼,运动会与体育的习得成了平行线,两张皮”。在运动会上让学生报名参与自己不熟悉项目的比赛,无形中就限制了部分学生参与运动会的资格。

      3.部分比赛项目技术难度较高。像三级跳远、跳高、跨栏等比赛项目,本身技术上就有一定的难度。加上项目单调、枯燥,学生平时接触不多,也很少练习,让学生喜欢和作为参赛项目,有一定困难。

      二、学校运动会改革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学校运动会的功能

      根据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学校运动会共同宗旨和目标,完善学校竞赛体系,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广泛开展班级、年级体育比赛和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学校综合性运动会,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发挥学校运动会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体育运动,培养体育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热爱程度,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体育人口的增长,更好地推动学校运动会的可持续发展,促使学校运动会回归教育本质。

      (二)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修改竞赛办法,建设常态化竞赛机制,举办全员运动会,让人人都有参赛机会,人人都有锻炼机会,激发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让他们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充分享受体育带来的激情和快乐,有利于学生自身健康发展,有利于满足其自身心理情绪需要的新型运动会模式。

      (三)扩大奖励学生比例

      修改竞赛办法,扩大奖励面,根据参赛人数比例设置奖励人数,可考虑各项目选取参赛总人数的30%进行奖励,激励和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及比赛的积极性。

      (四)修改比赛规则

      弱化竞技运动水平,强化普及和健身效果。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和灵活多变原则,改进与创新裁判规则,以充分调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改革比赛项目的设置

      学校运动会比赛项目设置时不能片面追求娱乐性和迎合学生的兴趣。应充分考虑这些项目的群众基础情况,以及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倡导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大学专业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这个运动平台中找到适合自己兴趣爱好和身体特点的体育运动竞赛项目,且满腔热情投入。首先,比赛项目的设置在这里有一定的强制性。田径运动作为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其发展身体素质的许多方法、手段都为其他运动所采用,以此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改善内脏器官机能,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田径运动的这种锻炼方法手段是其他运动项目不可替代的。所以,国家以法规的形式确保田径运动项目在学校的开展,硬性规定学校运动会必须以田径项目为主,以期实现田径运动对学生机体能力的锻炼价值、心理素质的塑造价值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价值,为国防军队建设提供合格的后备人才。其次,设置时注意结合一些趣味性、团体性、高效性、普及程度高的个人比赛项目和集体类项目。再次,将难度系数较高的传统竞技项目改换为健身价值高、有教育意义、易于长期坚持的运动项目。最后,必须考虑到增设的项目适合各年龄段的特点,要有客观的、符合学校特色的评判标准,且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

      【参考文献】

      [1]李小伟.深圳该办一届怎样的大运会――由第25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想到的[J].中国学校体育,2009(9)

      [2]毛振明.改革学校运动会实现全员参加[J].体育教学,2014(7)

      [3]郑波,陶成武.学校运动会的人文教育价值及实现途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4)

      [4]苗苗.山西省高校体育运动会的改革模式及其运行体系构建[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2)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十篇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十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