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0

    基于“补短板”视野下的新时代中国体育强国发展道路探索

    2024.02.06 | admin | 31次围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在这一历史交汇期,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体育事业也将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任务指引下迎来关键期和机遇期。要让体育事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承担光荣使命,就要以历史为基础,从现实出发,审视从2018—2022年这一历史交汇期的中国体育,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结合,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之路,坚持发扬中华体育精神,以人为本、惠民共享,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体育强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1  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之路

            2018年和2019年是“历史交汇期”的开局之年,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开创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新局面的关键之年。属于2018年和2019年时间节点上的体育历史记忆,本质上是以国家独立、改革开放和对外交往为依托,使体育走上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并迎来更广阔的舞台。

      1.1  体育情结同中国近现代发展道路紧密结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自此以后,这个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被称作“沉睡的巨龙”的东方古国,拥有了积极自强的现代姿态,拥有了能够和世界各国平等交流的独立身份。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决定,奠定了未来中国数十年发展的总基调,为中国迎来了腾飞的新起点。在2018年和2019年,我们将分别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在这一历史交汇期,我们不仅要肯定追求国家独立自主与繁荣富强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更要强调体育同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联系,早就植根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

            体育在国人心目中的特殊情结,与中国近现代发展的曲折道路有关。从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国弱民贫、何以自强,成为无数仁人志士求索的问题。船坚炮利、代议制度、科学民主无疑都是合乎情理的答案,而西方身体之强健与国人身体之孱弱所形成的鲜明对比,更给人以直观感受。1896年,《字林西报》发表名为《中国实情》的文章,直言“夫中国,东亚之病夫也”,虽本意是指政府的暗弱,但“病夫”所暗含的讽刺,极大地从身体角度伤害了国人的自尊。故严复先生在《原强》一文中大力提倡“鼓民力”,认为:“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自那时起,身体强健成为国家富强的重要前提,体育也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而绝非只是个体的休闲娱乐或放松活动。相较于其他领域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体育中的强健与优胜,具有简单直观、高下立判、不容置疑的特征,也因此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提振国人民心士气的重要方式。陈镜开、容国团、中国女排……中华体坛健儿的名字不胜枚举,他们的优异表现既是国家在贫弱时期的希望,也是国家在新时代积极进取的缩影。

      1.2  纪念全运会60周年,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之路的道路自信

            体育具有振奋民心士气的重要作用,如何迅速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就显得尤为迫切; 只有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之路,才能实现这一目标。1959年,我国举办了首届全运会,自此以后以检验训练水平、选拔优秀人才、调动地方发展体育积极性为主要目的的全运会逐渐成为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赛事体系核心,对推动竞技体育的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2019年恰逢首届全运会举办60周年,经过整整一甲子,全运会所取得的历史功绩理应被充分肯定,但一些不适合当前体育发展方向的制度安排也需要不断改革。在新形势下,通过坚持与完善,我们正在不断闯出一条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之路。2017年天津全运会上,通过跨单位组队、军队地方共同培养运动员、少数民族自治区引进少数民族运动员、增设群众比赛项目等举措,就已经从新的方面开拓了全运会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总之,中国体育中国人自己最熟悉,我们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为基础,结合主观上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对体育功能的需要,并坚持对既有体制保持审视的态度、不断完善,就会越发坚定我们所选择的体育发展道路最适合我国国情。

      1.3  纪念北京奥运会10周年,坚持追求卓越的理念

            体育除了代表筋骨血气之强,也反映文明开化之智。全球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现象——奥林匹克运动,集中体现了现代文化追求卓越、永不止步的价值取向,其“更高,更快,更强”的格言更为人们所熟知。从哲学意义上来讲,卓越并不是一种存在于客观世界的具体标准,追求卓越也不是对具体物质的阶段性占有,而是强调追求的过程本身:永不停歇地向着目标努力本身就已经赋予了人生的意义。北京体育大学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将“追求卓越”定为自己的校训。当然,一个民族要想表现自身的积极进取和开放姿态,通过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就成为了最直接的手段。

            也正因如此,相较于其他体育活动或体育形式,国人对奥林匹克具有更为特殊的情结。1908年,受到思想启蒙的年轻学生在《天津青年》上发表文章,提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中国人什么时候能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 中国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奥运会奖牌? 中国什么时候能举办奥运会?”这3个问题所追问的对象不仅是中国体育的发展水平,更是中国整体的文明程度;而后2个问题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追寻答案,可谓难上加难。自1932年刘长春首次参加奥运会、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后,1984年许海峰实现“零”的突破、用行动回答第二个问题,之间相距已超过半个世纪。所幸,改革开放使中国发展走上了快车道,让我们终于在三问整整百年之际一圆举办奥运的梦想。

            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首次夺得金牌榜、奖牌榜第一,标志着中国体育完成了从一穷二白到走向世界巅峰的跨越式发展,体育所能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声望的功能也发挥到了极致。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奥运会的东道国,中国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营建了完善的比赛场馆设施,营造了开放、和谐、人文气息浓厚的奥运氛围,出色完成了赛会组织服务工作,实现了参赛与办赛同样出彩。北京奥运会是中国改革开放整整30年的成果展示,是一个民族整体精神风貌的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本身,体现的就是中国人开拓进取、勇于承担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精神。这一精神同体育、同奥林匹克的追求卓越具有深层次的契合。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正是在这种契合中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具象化产物。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10周年。在最接近中华民族复兴的时刻,我们更要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精神继续奋斗,将北京奥运会的精神遗产继承下去。同时,体育人出战平昌冬奥会,这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前的最后一次冬奥会,也是找差距、补短板的重要练兵机会。中国冰雪运动健儿本着追求卓越的积极态度和敬业精神,为祖国争取更多更大的荣誉。

      1.4  纪念中国重返世界体坛40周年,坚持体育交往中的独立自主与开创思维

      1.4.1  坚持独立自主,以国家实力作为体育交往的坚强后盾

            通过体育树立国家形象,不仅与一国的内部发展一脉相承,更是与一国的国际交往息息相关。2019年不但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奥委会重新在国际奥委会中恢复合法地位40周年。这一事件也成为中国国际交往的又一里程碑。

            新中国在成立之初,迫切需要在国际舞台树立新形象,我们为要求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而体育的国际交往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新中国在奥运舞台上书写了第一笔;而后,我们意图通过体育传达的和平声音,却屡屡遭到敌对势力的阻挠。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同意台湾地区以“中华民国”的名义参加,遭到中国严肃抵制。其后的两年里,中国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反复申说我国的正当立场,却屡屡被“体育与政治无关”的托词所拒绝。无奈之下,中国奥委会郑重声明与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其后二十多年间不再往来。直到基拉宁和萨马兰奇就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期间,国际奥委会才开始正视这一问题。在与各方反复沟通、并尊重中国的政治主张基础上,1979年11月26日,国际奥委会于洛桑宣布,批准之前执委会在日本名古屋通过的一项决议案: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名称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国歌;设在台北的奥委会名称为“中国台北奥委会”,并不得使用之前的国旗、国歌和会徽。自此之后,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终于得以解决,而来自台湾的运动员参加奥林匹克运动的权益也得到了维护。5年后,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为中国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彻底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最终成为国际体坛不可忽视的力量,都以1979年的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前提。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全球化时代最重要的文化运动之一,始终坚持奥林匹克精神的全球普适性。中国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如果不能在国际赛场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既是中国的遗憾,也是世界的损失。因此,我们选择接受这一世界普遍认可的文化符号,不断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潮流。这种拥抱世界、积极开放的姿态,彰显了大国应有的气度,对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和民族性格都影响深远。但不可忽视的是,我们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基础,是完全的独立自主。任何国际交流的基础都是国家力量,近代史上我们由于国家贫弱,被迫打开国门、以被裹挟的方式走上现代化道路,这种道路选择的方式将一去不复返。以坚强的国家意志和不断增长的国家实力为后盾,我们能够既合作又斗争,既适当妥协又坚持底线,保证在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使国家利益不受损失。可以说,新中国的成立与体育国际交往的大事件共处一个时间节点,绝非偶然。

      1.4.2  坚持开创性思维,灵活多变开展体育交往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体育的国际交往在坚守底线的同时,也往往表现出开创、灵活的一面。在同一个国际组织中同时接受中国和台湾地区的两个代表,体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独创精神,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体育范畴。这一做法和我国在1979年元旦发布的《告台湾同胞书》的表态深度契合,即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用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这一提法,逐渐演变为成熟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跳出既有框架,使用开创性思维,是众多棘手问题能够迎刃而解的关键性因素所在,也是我国奥委会能恢复合法地位的重要保障。

            在体育交往中能够独辟蹊径、开创性解决问题的,莫过于乒乓外交。1971年日本名古屋世乒赛期间,美国运动员科恩误上中国队的大巴车,中国运动员庄则栋却趁机向其表达了友好和善意;其后,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拉开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序幕,“以小球推动大球”也成就了一段外交史和体育史上的佳话。如果我们当时判断不够敏锐、将思维仅仅局限在体育领域或运动员的个人友谊上,没能发现“小球”与“大球”间的深层次联系,也许中美关系的改善就要晚上数年。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交往活动,能够传递出特殊的亲和与友善,除了增进人际交往,对国际交往而言也是重要的黏合剂和破冰手段。在充分认识体育的多维功能的基础上,发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也符合体育本身既遵循规律、又积极大胆进行尝试的工作特征,对今后工作的开展也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  振兴中华、勇攀高峰,发扬中华体育精神

            体育强国梦的实现,不但需要国家力量对体育发展的支撑,更需要体育人自身的力量。在2020年和2021年需要纪念的体育历史事件,则是体育人在正确道路上开拓进取,在国际舞台上纵横驰骋,最终形成中华体育精神,为全民族提供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2.1  发扬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2.1.1  振兴中华、为国争光是中国竞技体育的不竭动力

            如前所述,体育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关,则在国际赛场升国旗、奏国歌,就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象征,成为每一位中华体育健儿的光荣梦想。为国争光的朴素感情,也成为他们勇于挑战、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不竭动力。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几十人的小党,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执政党。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想与信仰,以大无畏的勇气艰苦奋斗,而体育人强调的以国家民族为己任、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正与之深度契合。由2021年上推40年的1981年,世界杯排球赛亚洲区预选赛,中国男排对阵韩国男排,在先输两局的不利局面下,男排队员力挽狂澜、连扳三局,最终取得进军世界杯的参赛资格。当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听到这一消息后,满怀激动的心情走上街头,并将从体育中体会到的国家民族自豪感汇成一句口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当晚,新华社即以《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标题发送通讯稿,这句由体育激发出的爱国口号响彻中华大地。其后,中国女排进一步高举“振兴中华”的大旗。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上首次夺得世界冠军,拉开了史诗般“五连冠”的雄伟序幕。女排夺冠后,《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并在文中写道:“中华健儿有信心、有志气在世界体坛称雄,中华民族就一定能振兴!”“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与“五连冠”,也成为那个年代中国人最重要的记忆之一。

            “振兴中华”的口号肇始于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其章程中就明确:“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表达了仁人志士想要使贫穷落后、任人欺凌的中国走向独立富强道路的决心。而最终肩负起这一使命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和领导的有志之士,这一理想也不断传递给每一个中国人,激发着全体国人将朴素的国家情感化作对国家实力崛起的热望和对自身肩负责任的承诺。青年学生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代新人,看到体育健儿反败为胜的一幕,将这一体育比赛进程同中国意图对世界先进水平奋起直追的历史进程相结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也就带有了某种历史的必然。

      2.1.2  顽强拼搏、敢于“亮剑”是中国竞技体育的光荣传统

            竞技体育是充分调动人身体潜能使之最大化的过程,且又通过双方或多方的直接竞争,用鲜明而直接的比赛胜负来刺激参赛者,从而对运动员的精神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体育界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认为竞赛中的技战术固然重要,心理和意志品质更不可或缺;既要通过训练使运动员“艺高人胆大”,也要发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顽强拼搏精神,越是面对强手、越是陷入不利局面,越不能为困难吓倒,只有敢于“亮剑”才能看到胜利的希望。早在1959年,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就在不利局面下,喊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口号,自那以后,中国体育健儿的顽强拼搏就成为一种光荣传统,激励着体育人不断奋勇向前、为国争光。1981年起中国女排能够在内部新老交替、外部强敌环伺的条件下实现“五连冠”的辉煌伟业,同样依靠了这种内在的精神意志。2016年,当中国女排在一致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屡挫强敌、最终夺得里约奥运会女排金牌时,让我们看到了集合了爱国主义与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后有来者,体育人的壮志豪情与正能量,再次为中华民族书写了绚烂的一页。

      2.2  发扬勇于挑战、团结协作的登山精神

      2.2.1  坚持勇于挑战、敢为人先的大无畏精神

            2020年,在国家层面上,我们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文化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由一个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前进和工作方向的大党引领前进,而且要在实现小康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中是史无前例的,甚至难以找到历史参照的。这种披荆斩棘、大胆开创、敢为人先的精神,既是推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国体育人始终坚持的体育精神。从2020年上推60年, 1960年5月25日,组建仅有5年的中国登山队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取道珠穆朗玛峰北坡,最终有王富洲、贡布、屈银华3名队员成功登顶,征服了这个世界“第三极”。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为中国体育缔造了又一个奇迹。

            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是勇于挑战、敢为人先的体育精神的最好诠释。体育是人类自由的象征,勇于冒险、勇于挑战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核。作为自然界的一员,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同自然环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只有人掌握了一定自然规律、对自身生存和发展能力有一定把控能力之后,才能实现同自然和谐共处、以自然为游戏空间。体育是一种人类表现自身有能力摆脱自然规律束缚的游戏,尤其是对条件险恶、极端严苛的高原雪岭进行征服和超越,是人生存空间拓展的尝试,是人类的勇气对险恶环境的超然与藐视。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攀登珠峰前曾留下一句名言:“为什么要登山? 因为山在那里。”这就是对勇于挑战的登山精神的最好诠释。

            如果说登山精神就是勇于挑战,中国登山队的勇于挑战更是敢为人先。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但截至1960年,登山队成立也不过5年时间。由于登山运动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较高的危险性,让攀登珠峰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挑战。而且,当时中国面临着国内国际两方面的严峻形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遇到困境;国际上与苏联关系紧张,并使此前中苏共同攀登珠峰的计划直接破产。面对不断升级的困境,中国登山队员毅然做出了从北坡独立攀登珠峰的决定,并最终成功实现目标,这种敢于突破禁区的大无畏勇气,宣告了中国人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为那个处在困境中的中国社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需要特别指出,敢为人先、突破禁区,固然需要精神和意志的引领,但也绝非仅凭一腔热血的盲目突击。事实上,为了登顶成功,中国登山队进行了大量细致而谨慎的准备。资料显示: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副总理亲自过问攀登计划,批准的专项资金达到40万美元,登山物资超过100吨。1958年起登山队开始对当地地形、气候等进行详细研究,掌握了较为先进的防寒、通讯、医疗、夜行、通过特殊地形等技能,为其后的登顶打下了坚实基础。如同其他行业的进步一样,要想对禁区进行突破,就一定要实现对规律更丰富而细密的掌握和运用。

      2.2.2  坚持团结协作、相互扶持的团队精神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登顶珠峰,依靠的是不畏艰险的勇气、敢为人先的志气、科学创新的智慧,还要依靠团结协作的作风。

            珠峰登顶的团队中,担任探路者角色的史占春、王凤桐攀登到离珠峰顶端只有200多米的“第二台阶”时,果断坚持使命为队友铺路,将登顶的机会留给队友。在冲击顶峰的过程中,突击队员刘连满建议采用人梯战术,让队友站在自己肩上翻上了第二台阶,但自己却由于体力消耗过大昏迷过去。三位队员将他装进鸭绒被,吸上氧气,继续攀登,在尽快登顶成功之后又回来救助队友。最终他们在氧气几乎用尽、相互搀扶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为一个共同目标精诚团结,无私合作,共同奋斗,这既是中国体育人,也是各行各业的中国人面对任务、困难与挑战时的重要精神法宝。

            距离珠峰登顶一个甲子后,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不啻为又一次珠峰的攀登。这么说绝非危言耸听,尽管中国体育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竞技体育在新时期面临着新挑战: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代表团总体成绩呈下滑趋势是不争的事实;日本与中国优势项目重叠较多,兼有主场优势加成,势必对中国构成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一局面,中国体育人要想大展宏图、再续辉煌,既要敢为人先、敢于亮剑,又要坚持团结协作的光荣传统,发挥“团结练兵,一致对外”的优势。只有凝心聚力,才能屡战屡胜。

      3  共筑体育强国梦

            2022年,我们将迎来党的二十大。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篇时刻,体育强国的建设将进入新的阶段,而中国体育界对于这一时间节点有着更加特殊的历史记忆。2022年是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发表70周年,这为一代代体育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体育强国的建设确立了基本原则,就是要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参与感。同时,我们还要办好冬奥会、冬残奥会,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发挥体育在提升民族身体自信与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共筑体育强国梦。

      3.1  体育强国的基本内涵

            走上正确道路、发扬体育精神,共同指向体育强国梦。要实现这一梦想,首先要对体育强国的含义有基本理解。早在1983年,原国家体委在《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当中,就提出了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目标设想。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真正做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2014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索契中国代表团时指出:“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 2017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运会即将开幕之际会见体育工作者代表时要求: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备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这一系列重要论述,集中说明了现阶段主要的工作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是全球中华儿女的共同企盼和奋斗目标,而体育强国梦则是中国梦在体育领域的具体表现。

            以当今的工作标准来看,体育强国的目标与工作任务更加丰富。在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使竞技体育继续成为为国争光、为社会播撒正能量的重要途径的基础上,还要着重从4方面努力:1)要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深化体育改革,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尤其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群众体育;2)坚持教体结合,发挥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3)做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工作;4)发挥体育增强身体自信和文化自信方面的积极作用。

      3.2  以人为本、惠民共享,纪念“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70 周年

            2022年,中国体育界有着更加特殊的历史记忆。由2022年上推70年,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主席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著名题词。这一题词鲜明地反映了毛泽东同志本人的体育思想,也说明了新中国体育事业开展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更成为了体育工作最为家喻户晓的响亮口号。它首先纠正了社会对体育“不过是玩一玩、打打球”的偏见,说明了体育工作同人民体质之间的密切联系;其次说明了人民群众才是体育的主人,而只有人民群众普遍性地增强体质,才能从根本上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时间节点回顾毛泽东同志的题词,也与我们当前体育工作的方向契合。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但强身健体永远是体育最基本、最直接的功能。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首先要深刻体察人民群众在追求幸福生活和健康身体方面的基本需求,因此,体育工作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体为本、以健康为本。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提出“体医融合”,“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强调了体育促进健康、为国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动力的基本功能,可以看做是对体育强身健体功能更为科学、全面的认识,与毛泽东同志的题词遥相呼应。同时,我们在工作中也需要进一步宣传体育的重要价值和功能,宣传科学健身的理论与方法。

            2016年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将“共享”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理念,如何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成为时代的新课题。在体育中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就需要在体育中坚持“以人为本”。《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人民群众的体育权益为着眼点,充分调动人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各方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与毛泽东同志的题词相比,“十三五”规划将发展体育运动的目的从“增强体质”拓展为“多元化需求”,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但究其根本,工作的出发点仍在于满足人民的需要、工作的评判标准仍在于人民的满意,这一点始终不会改变。

      3.3  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2022年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工作中地位尤其关键。从国家的角度来讲,新中国历经近7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维护世界和平、打造新型政治秩序、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作为大国就要有与之相称的形象与气度,无论是打造中国的国际形象,还是彰显中国的发展成就,国际性体育赛事都不可缺席。我们要在贯彻毛泽东同志题词70周年基础上,要在数年间持续提高冬季运动水平,着眼参赛,推动冰雪运动竞技体育水平全面提升;要办好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筹办工作中贯彻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也要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最终实现“办赛精彩,参赛也要出彩”的目标,这也是我们体育人的政治担当。我们也有理由相信,2022年冬奥会一定是一届同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一样精彩、非凡、卓越的盛会,也一定会为中国人体育强国梦和伟大中国梦的伟大蓝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3.4  坚持教体结合,发挥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

            以人为本的“人”既指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竞技体育的主力军——运动员更应当做到以人为本。加快完善教体结合之路,发挥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为运动员及竞技体育人才的成长创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全面的素质培养道路,既关系到其个人的发展,又对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竞技体育被认为是少部分有运动天赋的人参与的活动,没有将其作为应当广泛用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导致竞技体育人才链在基础端与教育系统脱节,出路不畅,使一些本有志于让自己孩子投身专业体育的家庭观望不前,影响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而由于忽视体育完善性格,教给人遵纪守法、团队协作、胜不骄败不馁、勇于拼搏等各种精神的独特作用,从而在这些方面形成了教育缺口,也很难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的重要意义,更无法使其在走出校门之后形成运动习惯、成为群众体育的主力军。因此,进一步转变观念,强调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势在必行。

      3.5  增强民族身体自信与文化自信

            体育强国,不仅体现在体育各个类型的外在指标上,也体现在内在的文化根基和民族自信上。“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体育作为文化现象,首先是人的身体文化的记录,小到个体互动,大到国际交往,身体往往是所能展示出来的、留给他人或他国的第一印象。尽管中国历史上同样拥有悠久而深远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形式和文化,但强调持中、和谐、内敛的文化特征,在强调冒险、竞争的西方体育文化面前,其弊端被无限放大。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竞技体育的发展与突破,就是在这种意义上重塑了中华民族的身体自尊与文化自信。一个运动员所代表的绝不仅仅是个体,而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最为出色的身体形态和运动能力。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发展道路同样坎坷,但在不同历史环境下,体育健儿都通过顽强拼搏,用事实向国人和世界宣告中华民族首先在身体上不输于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随着时代的发展,身体自信不仅源于代表中国的体育健儿的争金夺银,也将源自每一个公民的身强体健。总之,身体自信是最基础的文化自信,在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必将从文化角度,为体育强国梦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加一块重要拼图。

      4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既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期,又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期。回顾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绝不是要沉浸其中,单纯述说新中国体育的历史功绩,而是希望将中国体育曾经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正能量继承发扬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对传统和精神的重视,有助于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体育在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重视体育对树立国家形象、服务国家外交的重要作用;重视体育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身体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只有如此,源自历史的时间节点才能把中国体育带来的精神动力贯穿到当今的工作当中。

    基于“补短板”视野下的新时代中国体育强国发展道路探索

    基于“补短板”视野下的新时代中国体育强国发展道路探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